现货海

搜索
1框架
 
 
查看: 346|回复: 0

枸杞的传奇文化--留住青春美色

[复制链接]

67

主题

35

回帖

0

版主

现货币
226 枚
在线时间
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7
发表于 2013-10-31 16: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枸杞的传奇文化是神化了的文化,可见枸杞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枸杞的传奇文化。古人认为常食枸杞可以"留住青春美色"、"与天地齐寿",因此,枸杞花被称为"长生花",枝条被称为"仙人仗"、"西王母杖"。当时,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费尽心机寻求长生之药,宫中被视为三大处方秘药《返老还童丸》、《七宝美髯丹》、《延龄固本丸》中,都有枸杞的成分。宋徽宗时,顺州筑城,民工们在土中挖到枸杞的根,其外形如犬,立即献入宫中,这就是传说中的千岁枸杞。
又传唐代润州有个开元寺,寺里有一口井,突然从此井口冒出两缕青烟,继而又从井中窜出两条巨龙,在井的上空昂首摆尾,翻滚了一阵子后,回头向井内吐两颗红色耀眼的龙珠,然后便腾云驾雾摇头摆尾直奔东海而去。龙珠在井中变成了两棵大枸杞树,树根扎在井壁的砖缝里。此树长了多少年谁也说不清,只是它粗壮的茎干和灰白色的枝条沿井壁下垂,长达两米余,枝繁叶茂,好象两条意欲向上腾飞的巨龙,故乡民称枸杞为龙树。居住此的居民世世代代饮用此水,人们大都长寿。久而久之,乡民们给该村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叫长寿村。北宋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载有这样一个传说:一使者赴河西公干,见一个乌发红颜少妇手持竹竿追打一八九十岁的老翁。使者心中不平,责问少妇:你为何打老人?少妇答曰:他是我的曾孙。使者大为惊奇,连忙追问究竟。原来,这个曾孙不遵循祖传养生之道,不肯服用祖传仙药,以致八九十岁就步履惟艰,鬓发斑白,故要责罚他。这位曾祖看起来面如少女,可实际已经372岁了。这个传说种的仙药即是枸杞!
唐朝《保寿堂方》载地仙丹云:"昔有异人赤脚张,传此方于猗氏县一老人,服之寿百馀,行走如飞,发白反黑,齿落更生,阳事强健。此药性平,常服能除邪热,明目轻身。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寿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并阴干,用无灰酒浸一宿,晒露四十九昼夜,取日精月华之气,待干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早晚各服一丸,以隔夜百沸汤下。"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称枸杞为西王母杖、仙人杖。究其此说的来历,在近代人周瘦鹃的《拈花集》中找到了答案。周曰:传说西王母是神仙中的天上仙人,那西王母杖一定是她老人家使用的一根仙人杖。谁知仙人杖却是山野中一种植物--枸杞茎。其花、叶、根、实都可作药,有益精补气、壮筋骨、轻身不老之功;其形因茎坚硬可作拄杖,又因其功效之多,所以雅号仙人杖
。他在《朴子·内篇(卷十一)·仙药》内云:"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把枸杞列为仙药,久服轻身不老,成仙升天。后来唐白居易写了这样一首诗:"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无稹)炼秋石,未老身溘(音可)然(忽然死了);杜之(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少,终冬不衣绵;或疾或暴天,悉不过中年。"这是对求长生不老服神药仙丹而误生的真实写照和无情揭露。
现货海:遵纪守法 各抒己见 百家争鸣 创造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