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海

搜索
1框架
 
 
查看: 649|回复: 0

影响稻米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总结

[复制链接]

1560

主题

3709

回帖

13

管理员

现货币
7074 枚
在线时间
125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5-23
QQ
QQ
发表于 2009-8-9 17: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供求因素和政策因素对稻米价格走势的影响



一、供求因素对稻米价格走势的影响。

    1.稻米生产变化。

    受供大于求、价格低迷影响和政策导向的作用,2000年全国稻谷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生产特点是:面积产量同步大减,主产省均减产、结构优化,品质提高,旱情严重。具体说有如下几点:

    一是面积大幅调减。全国稻谷播种面积2996.2万公顷,比1999年的3128.4万公顷减少132.2万公顷,调减幅度达4.23%。其中早稻播种面积为67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83万公顷,减10.9%;中稻的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估计为150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9%,晚稻播种面积的减少幅度少于早稻,估计为79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7%。

    二是产量有较大的减幅。2000年全国稻谷产量为18791万吨,比上年减少5.3%。其中早稻产量3747万吨,减产8.5%。中稻及一季稻产量10907万吨,比上年减少0.3%,晚稻产量4132万吨,比上年减少14.1%。

    三是优质稻大幅增加,劣质稻大幅减少。在早稻中,全国优质稻面积增加较多,占早稻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达5300多万亩,同时中晚稻和粳稻比重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四是干旱对稻谷生产有较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播种面积较预期减少的多;二是沿海省份如福建、海南、广东、广西等省部分地区遭受大风和干旱,造成较大损失。

    2001年稻谷生产特点与上年相近,即早稻调减面积和产量减幅仍然较大、品种结构继续优化、北方稻区干旱、南方稻区涝灾等。

    预计2001年全国水稻播种面积为2918.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6%,其中今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为63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4万公顷,减7.8%。早稻产区的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减少较多的有:浙江减16万公顷、湖南15万公顷、安徽5万公顷。中稻及一季稻播种面积预计为1548万公顷,减0.6%;晚稻播种面积预计为750万公顷,减0.9%。

    从其他稻谷主产区看,广东水稻播种面积233.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5.4%,其中早稻实际插面积113.07万公顷,比上年同期减8公顷;湖南水稻播种面积40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7%;江西稻谷面积减少,水稻双改单力度加大,预计早稻面积为103.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3.9万公顷;黑龙江水稻播种面积166.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湖北早稻39万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福建早稻播种面积比上年有所下降,面积约38.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7万万公顷,下降7.5%。

    2001年优质稻种植面积继续增加,预计达到400万公顷左右,占早稻播种面积的60%以上,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

    预计今年稻谷产量为1.82亿吨左右,比2000年减少800万吨,减幅4%以上。其中早稻产量为3400万吨,同比减产350万吨,减幅9%左右;中稻产量为1.03亿吨,同比减产570万吨,减幅5%左右;晚稻产量为4170万吨,同比增产40万吨,增幅1%左右。 另外,北方粳稻产量因旱预计与上年持平或略减。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9个早稻主产区抽样调查实割实测推算和4个非主产区的初步统计,200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为3396万吨,比2000年减产356万吨,减9.5%。统计显示,在主产区中减产较多的有:湖南减94万吨、浙江减85万吨、广东减74万吨、广西减45万吨、江西减22万吨、福建减19万吨。

    2.稻米收购变化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2000年9月10日,全国9个主产省共收购早稻谷127亿斤,比上年减少52.4亿斤,减幅达29.21%,预计2000年全国稻谷收购约200亿公斤,同比减少25%左右。

    2001 年早稻收购基本放开,因国内市场稻米价格坚挺,收购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早稻减产,可收购的货源减少,加之市场放开后多主体入市收购及市场管理秩序较乱,因此今年粮食部门早稻收购并不理想,据有关统计,截至8月31日,江西省早稻累计收购65.3万吨(贸易粮),比去年同期的50.8万吨增加14.5万吨,增幅达到了28.5%;湖南省早稻累计收购55万吨(贸易粮),比去年同期的94.5万吨减少39.5万吨,减幅达到了41.8%;广东省累计收购 50.7万吨(贸易粮),比去年同期的122.3万吨减少71.6万吨,减幅达到了58.5%;广西全区早稻累计收购23.2万吨(贸易粮),比去年同期的34.4万吨减少11.2万吨,减幅达到了32.6%。另据有关信息,截至9月7日,浙江省收购早稻4.15亿公斤,收购量比上年下降40%。截止到9 月2日,湖南全省入库新粮(早中稻)15.72亿斤,比去年同期减少11.62亿斤。

    总的看,今年早稻收购继续减少已基本成定局,且减幅还较大,估计中晚稻收购可能会好于去年,但全年稻谷收购量仍将比上年有所减少。

    3.稻米库存变化。

    过去连续多年的丰收和需求增长缓慢,使得稻米供给充足有余,逐年累积使库存连创历史新高。在庞大的国家粮食库存中,稻谷库存量虽不是很突出,但稻米消费平稳,加之稻谷库存结构与其他粮食品种不一样,库存的品种大部分为早籼稻,品质口感都较差,不适应市埸需求,因此可以说,在早几年的粮食库存中,稻谷问题比较严重。

    由于连续两年稻谷产量特别是早稻产量的大幅减少、产需缺口的继续存在、收购数量的大幅减少和陈粮的大量处理抛售以及国家增加中晚稻的库存储备,使整个稻谷库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在数量、品质和品种结构方面,一是稻谷库存数量明显减少,预计年初全国粮食库存总量在2300亿公斤左右,如以稻谷库存占40%左左计算,则稻谷库存(含社会库存)在850亿公斤左右,国家库存约在300亿公斤左右。粗略估计近两年稻谷库存减少量在200亿公斤以上,如此目前稻谷库存量大约在650亿公斤左右,如果下半年继续减少100多亿公斤的话,则年末库存量在500亿公斤左右。二是库存品种结构趋于优化,由于近两年来国家增加中晚稻品种的储备,大量处理原有早稻谷库存,使得库存结构进一步优化,早稻谷库存减少,中晚稻库存增加,两者比例估计在6:4左右;三是品质结构优化,1996年以前的陈粮大量减少,近两年入库的新粮增加。四是地县级储备减少,国家和省级储备所占比例增加。

    4.稻米消费变化。

    作为稻米其消费途径主要是口粮、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口粮消费占绝大部分,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大米的口粮消费占大米总消费量的80%以上,年消费量为1.2亿吨左右,即每年有1.76亿吨左右的稻谷用于满足人们的口粮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饮食结构都相应调整,大米的人均口粮直接消费呈下降趋势。自1995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分别从102公斤和257公斤降到1999年的86公斤和249公斤,分别下降了15%和3%。据最近部分地区调查显示,2000年人均口粮消费又有所下降,城乡居民口粮消费大体分别为82公斤和240公斤,一些较发达的地区已分别降到80公斤和230公斤。而作为稻米的口粮消费减少的趋势更为明显。因此大米的口粮消费增长逐年放缓,消费水平逐年下降。据最近调查显示,广西农民每季度人均消费粮食90.6公斤,其中人均消费稻谷72.1公斤,占79.6%;2001年一季度末,农民人均存粮为133.9公斤,以此推算,目前农民手中粮食存量为539.22万吨,其中稻谷存量487.36万吨 农民结存的粮食主要是用作口粮,口粮消费占63.3%,而用作出售的粮食仅占9.1%,用作生产用粮和其他消费的粮食占 27.2%。

    作为工业用粮消费有较大的潜力,但其用途目前还较单一,而且作为酿酒之主要原料,其行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消费增长也比较有限。

    稻米作为饲料,是最具潜力的原料,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工业化生产,仅限于农户自用,今年以来,由于玉米价格升幅较大,而稻米价格升幅相对较小,因此作为饲料转化,消费增长较为明显。

    我国近十年稻谷消费总量大约在1.90亿吨左右,估计2001年的稻谷消费总量将达到1.93亿吨左右,如此则今年的消费量将再次超过产量。2000年国内消费约为1.92亿吨左右,产量为1.88亿吨,产需缺口为400万吨;如果 2001年的稻谷总产量为1.82亿吨,则产需缺口将扩大到1000万吨以上,这部分缺口将动用库存弥补。

    5.稻米出口变化。

    除玉米外,大米是我国粮食出口的另一大品种,我国大米出口的国家主要在东南亚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韩国、朝鲜、日本等国),出口结构变化不大。 据海关统计,2000年1至12 月我国累计出口大米294.8万吨,比上年增长了9%。由于国内大米价格上涨,东南亚地区大米市场竞争激烈,加之泰国、越南等国家大米出口的价格优势,使得我国大米出口形势非常严峻。

    进入2001年,印度尼西亚、伊朗等大米主要进口国因国内大米库存增加,缩减进口额度,使得大米国际贸易竞争加剧。同时由于我国大米品质低劣和加工水平低等原因,大米出口处于劣势,出口形势不理想。据海关统计,2001年1-7月我国出口稻米约108万吨,同比减少41.2%,

    目前全国大米出口量居前五位的省市为江西、江苏、北京、安徽和黑龙江。进口量较多的主要是沿海省份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

    以上分析可见,由于产量的连续两年大幅减产和需求的平稳增长及需求的结构和库存数量及结构发生变化,使得稻谷的供给形势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供需渐向平衡靠拢,表现在一般早籼稻因面积大幅减少使供给减少数量较大,而需求并未减少,供需基本趋于平衡;而优质早籼稻的大幅增加和中晚稻面积的扩大,供给数量明显增长,又使得有效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当然库存总量仍然较大,总量供给依然不成问题。

    二、政策变化情况。

    2000 年稻谷收购政策注重了市埸的引导作用,政策变化主要表现在缩小或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调减定购任务,调低收购价格等。1.缩小或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如广西、福建、云南、湖南、安徽的早籼稻,广东的早籼三级稻,海南的劣质早籼稻等均已退出保护价收购,另外还有四川的稻谷,浙江、贵州的早籼稻定购与保护价收购合二为一。2.调减定购数量。在1998年和1999年,南方稻米主产区的大部分省份调低了稻谷定购任务,2000年又有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调减了稻谷定购任务。3.调低收购价格。近两年来,稻谷定购价格基本上是逐年调低的,2000年夏粮收购价格又再次调低,前期调低幅度较大,后期随着市场价格的不断上升价格也相应提高。

    2001年粮食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就稻谷而言,

    1.早稻退出定购和保护价收购。

    目前稻谷主产省早籼稻谷除个别省区继续保留定购任务以外,基本上都退出了定购和保护价收购,即使在保留定购任务的省区,也不再实行保护价收购;从全国粮食供求趋势看,今后实行保护价收购的粮食品种,主要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中、晚稻谷,东北地区的优等稻谷。

    2.提高收购价格。

    2000 年早稻谷上市时收购价格仅35元/50公斤左右,今年新粮上市时收购价格提高到42-46元/50公斤左右,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早稻收购价格较高,在45-56元/50公斤,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相对较低,在42-46元/50公斤。就收购中后期比较,今年收购价格比上年中后期提高 2-4元左右。

    最近国家计委和国家粮食局下发了《关于2001年稻谷收购价格的通知》通知指出:要保持稻谷收购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今年稻谷收购保护价格的安排,要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基础地位;有利于促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有利于促进粮食供求总量平衡、质量结构优化和顺价销售。在国内粮食市场仍然供过于求、市场粮价较低的情况下,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今年稻谷收购保护价总体水平维持上年不变。鉴于今年稻谷收购开始执行新的质量标准,为补偿标准变化对稻谷收购价格的影响,稳定农民售粮收入,要适当提高标准品收购保护价。南方籼稻和北方粳稻标准品收收购保护价每50公斤提高1元,即南方主产区中籼稻标准品收购保护价由上年每50公斤54-56元提高到55-57 元,晚籼稻由56―58元提高到57―59元,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粳稻标准品收购保护价分别由上年的58元、59元和61元提高到59元、60元和62 元。南方粳稻标准品收购保护价维持上年58―60元不变。中晚籼稻实际收购价格如何还有待观察,估计可能要高于规定价格.

    3.执行新的质量标准。

    就稻谷而言新标准增加了“整精米率”指标。该指标不因等级而异,是对等级内稻谷的最低要求。统一规定为籼稻不得低于50.0%,粳稻不得低于60.0%。统一了水分和质量要求。新标准中虽仍保留了早、晚籼稻谷、粳稻谷、籼糯稻谷、粳糯稻谷5种分类,但不再按早、晚种植季节和南、北方地区分别制定不同水分和质量指标,即籼型稻谷全国执行统一的水分、质量指标,粳型稻谷全国执行统一的水分、质量指标。总体来说是比原标准要求严格了。增加了谷外糙米指标,对各类稻谷统一规定为“不超过2.0%”。但新的粮食质量标准中的中晚籼稻整精米率指标放宽到不低于44%;对整精米率高于44%、低于50%的稻谷收购价格实行适当扣价政策。由于今年是新标准执行的第一年,且今年的收购形势不太理想,因此实际执行情况可能要偏松一些

    4.加强市场监管。

    最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下发文件,要求工商部门紧紧围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做好市场管理工作。其主要内容是把好粮食收购主体准入关;严厉打击无照经营粮食、非法收购粮食的行为;进一步健全粮管制度,调整粮食运输凭证管理。积极支持培育粮食交易市场;加强毗邻地区粮管工作的协调。因此早稻收购后期市场管理稍有好转,中晚稻收购将较为有序。

    5.严格陈化粮处理。

    近期国家针对前期发生在广东等地的毒米事件,下发了有关陈化粮处理的相关文件,其主要内容是:严禁陈化粮违规进入市场,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标准,严禁违规销售陈化粮,防止陈化粮作为口粮流入市场和军供渠道;从源头把关,确保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进入市场的粮油符合国家标准;做好对粮食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因此今后陈化粮处理抛售将受到严格的规范,减少了陈化粮对市场的冲击;

     6.增加储备粮。

    最近国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国家将适当增加中央粮食储备规模。在今明两年内,通过新建储备库装新粮和在产区直接收购,使中央储备粮规模逐步达到750亿公斤,保证国家掌握充足的粮食调控资源。

    同时地方储备也将得到充实。放开购销市场的主销区要按照国家关于“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有关要求充实省级粮食储备,拟放开和未放开的省区也有可能参照上述要求充实地方储备。。

    上述政策的变化对市埸的影响较大,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面积、产量及品质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所带来的是供给的总量和品种的改善,总的说是有利于提升价格;

    二是价格的提高,将促使市埸销售价格围绕收购价格波动,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未来稻米市埸价格将以收购价格为底价向上浮动,当然因地区差价不一而销售价格会有较大差别;

    三是政策性收购大幅减少,市埸粮收购大幅增加,未来市场销售价格将比较灵活,且价格差异较大;

    四是陈粮处理压力依然较大,对市场粮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但今后陈粮处理抛售将较为有序,将有助于稻米价格的平稳;

    五是购销主体多样化、市场趋于活跃,价格竞争激烈,经营利润微薄。

    综合上述供需和政策两方面因素并结合整个宏观经济和粮食的基本面来看,有如下几个特点必须把握:一是粮食及稻米继续大幅减产,但总量供给依然大于需求;二是稻米库存大幅下降,但品质、品种结构大大改善;三是需求平稳增长,但增幅微小;四是政策对粮价有提升作用,但这种作用是起平稳、小幅提升的作用;五是宏观经济继续趋好,退耕还林、食品加工、养殖业等都对粮食需求和价格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因此未来(明年新稻米上市前)稻米市埸价格总体趋势将以平稳为主并呈缓慢回升的走势。回升的空间不大,回升延续的时间较长;优质稻米价格平稳略升,普通早籼稻相对升幅较大;地区差价扩大,品质差价和购销差价缩小。







    附:近六年稻米市场价格走势回顾。

    稻米价格自1995年末起就一路下跌,至2000年9月止跌回升止,累计下降了五年。其间仅有过一次较大力度的反弹,即1998年5月至9月,受当年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议“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和南方五省区联手出台产销区购销价格,及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水灾和早稻减产的影响,自四月末五月初价格企稳,五月中下旬出现强劲反弹。9月份达到最高峰,这次强劲反弹持续五个月,涨幅达到每吨400元左右。之后由于当年秋粮丰收,稻米价格重又步入下降通道。

    1999 年6月份后,受当年五月中旬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快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缩小保护价收购范围,调低定购和保护价收购价格,加快陈粮处理抛售步伐和粮食及稻谷连年丰收、供大于求矛盾突出的影响,稻米价格开始加速下跌,到年末的半年时间内,其价格就跌去20-30% 。进入2000年尤其是春节后至6月份,受面临加入WTO和库存严重积压、陈粮抛售加快以及夏粮减少收购数量、取消早籼稻保护价收购和调低收购价格的影响,稻米价格加速下跌,其跌幅达30%以上。在2000年9月份以前的五年中,稻米价格基本上是在下降通道中运行,尤其是1998年9月以后到2000年9月的两年中几乎没有出现一次象样的反弹,可以说其下跌时间之长,下跌幅度之大是近十多年所少有的。

    2000年9月以后,受2000年稻米大幅减产和国家停止陈化粮处理,夏粮收购后期及秋粮收购价格大幅提高的影响,稻米价格开始出现反弹,之后便一路回升,至2001年5月,价格回升幅度达20% 左右。5月份以后,因早稻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和夏收前陈粮抛售和腾仓抛售的影响,稻米价格略有回落,但回落幅度不大,约在3%左右;8月中下旬后,稻米价格受早稻及夏粮减产的影响,稻米价格又再次趋于回升,至9月上旬,桂林批发市场早稻米价格再创新高,站上1460元/吨,晚籼米也基本稳定在 1750-1800元/吨;以早籼稻谷为例,目前销区广西集贸市埸早籼稻价格基本上在45-52元/50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8元左右;进货价格达到 55-58元/50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10元左右,

    综观近几年特别是1998年以来稻米价格的走势,可以明显地看出影响其价格的关键因素有两个,即政策因素和供求因素。 (中国粮食网)
现货海:遵纪守法 各抒己见 百家争鸣 创造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