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海

搜索
1框架
 
 
查看: 297|回复: 0

一带一路商机:农业走出去待政策放宽

[复制链接]

336

主题

3174

回帖

0

功行圆满

现货币
518 枚
在线时间
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8-21
发表于 2015-9-9 11: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一波境外农业投资热潮正在掀起。

  从农业部门获悉,目前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大部分国家签署了双边农业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内容,未来双方将在农林牧渔业、农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带来巨大的市场,根据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测算,仅仅是种植业、养殖业两方面的合作,下一步就有7500亿元的合作空间,而一位农业部专家则告诉经济观察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是长期的,合作模式及范围都很多,预计未来的合作项目、合作资金,会远远超过现在相关机构的测算。

  中国政府是在2006年提出农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此之前,国内部分企业已经开展了境外农业资源开发,目前中国境外农业投资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企业开展对外农业投资项目贷款难、出境投资项目审批手续繁琐复杂、农业产品运回国内的通关税费负担较重等;另一方面是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社会不稳定、政策连续性较差、存在产业保护政策壁垒等。

  投资新方向

  中央高层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是在2013年9月,在此之前,农业部方面的统计是,中国在境外投资农业的企业已有300多家,遍及全球五大洲,涉及到农林牧渔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多个产业类别。

  总体上,这些企业在境外的农业投资规模都偏小,而且投资大多都是集中在风险较大、利润率较低的农业生产环节,在农业仓储物流和贸易、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投资则明显不足,市场掌控能力偏弱。

  2012年4月至10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仇焕广曾组织团队对农业“走出去”的情况做过调查,发现在国外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很多都是直接购买或租赁境外土地,这种以土地购买为主的境外农业模式让某些国家或地区不安。

  据仇焕广介绍,近年来,有关中国“资源掠夺论”、“中国威胁论”的言论屡屡出现,如巴西、阿根廷两个大豆主产国家,就制定了对中国农业投资不利、甚至带有歧视中国农业投资的政策。巴西国土部门在2010年出台了新法令,禁止外国人、外国企业和外国控股的巴西企业购买250公顷以上或租赁5000公顷以上的土地;阿根廷也在2011年立法限制外国人在本国买地。

  在“一带一路”引发新一波农业“走出去”热潮之际,这种舆论环境对中国非常不利,但也是中国推进农业对外投资、调整国际农业合作规则、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良好契机。

  前述农业部专家分析表示,今年3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等方面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就明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投资,应着重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等领域合作,这实际上是为中国农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和出路。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告诉经济观察报,粮食安全不仅是中国关注的问题,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关切的问题,因此,农业领域的合作、尤其是粮食安全的合作,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一个最佳结合点。

  李国祥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属于发展中国家,公路、铁路、港口以及一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都很薄弱,也缺乏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下一步在完善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的资金提供方面,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以及地方政府及其他基金、银行等做后盾;在提高农业技术方面,中国也会大量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员,并将中国在杂交水稻育种等方面的优势,推广到这些国家。

  前述农业部专家补充表示,现在中国农业“走出去”,并不是主要去海外“种地”,而是要鼓励企业向加工、物流、仓储、码头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种子、研发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关键领域投资,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农业企业。


现货海:遵纪守法 各抒己见 百家争鸣 创造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